产品展示

“创”领京津冀每一个科创追梦人都有“津彩”舞台

日期: 2024-07-25 来源: 开云手机app下载 阅读: 1

  十年砥砺前行,京津冀协同发展迎来重要里程碑。随着一批批科创人才的涌现,天津正逐步成为科学技术创新高地,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。在“津彩”舞台上,每一名科创追梦人都绽放出耀眼光芒,共同书写着属于天津的辉煌篇章。

  虽已近古稀之年,刘秉镰却依然精神健硕,神采奕奕。这位长期从事区域产业分析等方面研究的学者,作为唯一的非北京专家入选16人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咨询委员会,资政建言成果显著。近来,刘秉镰又关注到新质生产力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非凡。

  “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,京津冀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、示范区,一定要全力加速,协同发力,以新质生产力为抓手化危机、育先机,早日建成世界级城市群。”刘秉镰表示。

  北京是全国的科创中心,津冀两地产业基础雄厚,发展空间巨大。刘秉镰认为,应充分的利用三地红利,以科学技术创新催生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动能,联手打造创新链、产业链、价值链,以区域一体化新质生产力协同塑造京津冀未来发展新动能。

  发展新质生产力,人才是关键。“因此应围绕精英人才的流动规律全方位打造人才集聚高地,从生活服务、教育卫生服务、社区服务、环境建设、科研配套等全方位提供优质服务保障,确保人才引得来、留得住、干得顺、成果丰。”刘秉镰说道。

  不谋全局者,不足谋一域。在世界级城市群评价与空间结构、区域协同机制、区域产业分析等方面,刘秉镰已经带领研究团队积累了一批研究成果。他表示,未来京津冀还应通过深化改革,建立顶层设计、规划和会商协调机制,推动政府职能转型,打造全国服务型政府样板,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、示范区。

  每当夜幕降临,万家灯火通明耀眼,这是张黎明最安心的时刻。作为在电力一线余年的一名老兵,他始终没有离开配电抢修一线,并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我国电力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。

  带电作业是一项高空、高危险、高强度的作业,为了把检修危险降到最低,提升工作效率,张黎明决定研发带电作业的智能机器人。“当时,带电作业的智能机器人在整个世界都属于起步阶段,无经验可以借鉴,我们就决定自己动手干。”张黎明回忆说,跑现场、查资料……张黎明和班里的青年创客们,用工人的“土办法”研究出一代产品,在实验室完成带电作业功能。

  “多年实践经验证明,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、买不来、讨不来的。”张黎明始终相信创新的力量。如今,张黎明团队研发的第四代机器人现已实现产业化并推广应用451台,保障了12万人次的人身安全。

  眼下,“电创客”和他的创新团队正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、移动共享充电桩等技术攻关中持续用力,在构建京津冀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中再立新功。“我们很幸运地赶上了一个尊重劳动、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、尊重创造的新时代。身处创新基础扎实、实力丰沛雄厚的京津冀,作为一线产业工人,一定要不辜负这个时代,一定要在民族复兴、强国建设的进程中展现更大作为!”张黎明说道。

  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机房里,上百个黑色机柜整齐排列,闪烁的指示灯和机器运转时的嗡鸣声相互映衬。这些在外人看来的庞然大物,在孟祥飞眼中却是再熟悉不过的“宝贝”。

  “每天超过15000项计算任务在这里执行,以‘算力算法+’服务京津冀区域超2000家创新机构、企业,带动园区和企业新增产值超500亿元。”孟祥飞表示。

  孟祥飞(左一)与团队讨论新一代超级计算机运作情况(央广网发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供图)

  作为一名员,孟祥飞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,致力于推动我们国家超算技术的自主创新。他带领团队在油气勘探、基因健康、工业设计与仿真、建筑与智慧城市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,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和封锁,推动了我国超算应用发展。

  凭借基于我国重大自主创新成果“天河”系列超级计算机所做出的研发技术与应用创新成效,2023年,孟祥飞所带领的天河超级计算创新应用团队荣获首届“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”称号。

  “我们以服务区域协同创新及产业升级作为核心主业,积极打造‘天河数字化的经济产业园’,成为京津冀区域十大主题园区的数字化的经济园区代表,并支持‘滨海中关村科技园’产业聚集。”孟祥飞说,团队还将继续通过“天河”引领,壮大和聚集数字化的经济能力,推进区域协同创新自强。

  管道传输水、电、气等,连接着生活的点点滴滴,其中却蕴藏着被人忽视的“宝藏”。“偶然一次机会,我发现井盖上总是冒着热气,当时我在想,如果这些热量可以被合理规划利用,那一定会对我国‘双碳’发展有所助力。”赵通说,这次发现成为了他创业的初衷。

  赵通认为,能源是国家发展迫切所需,要坚持以“节能降碳”为契机,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作出新的建树。当前,赵通正带领团队攻坚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,在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国内首座碳中和示范建筑——未来零碳馆,期待自己的创业成果能够在雄安新区落地。“与此同时,我们与河北沧州的旺源管业搭建了科技成果生产基地,进行京津冀科技成果‘产学研’实践工作,还与天津大学联合建立了‘新工科’成果示范落地场所,为更多天大学子提供科研实践机会。”

  助力企业产业转型升级、研发网联智控城市管道空间蓄热系统、设计打造“未来零碳馆”……赵通形象地称呼自己的团队为“地下能源搬运工”。未来,赵通希望将他的事业版图拓展到京津冀更多区域,“我将始终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勇敢坚定地前行,我想在雄安新区让大家看到,我究竟能做些什么。”赵通说道。

  当提到公司最具历史性的时刻时,蔡辉印象最深刻的是世界首台大直径超小转弯TBM(全断面硬岩掘进机)“抚宁号”在中铁装备集团天津公司的成功下线。

  “‘抚宁号’的成功下线,标志着我国硬岩隧道掘进机取得新突破。这台搭载了针对性的创新设计和成熟的支护系统的‘国之重器’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高效破岩、稳定掘进、快速支护。”蔡辉说,“抚宁号”TBM是为国网新源抚宁抽水蓄能电站量身定做的,抚宁抽水蓄能电站计划2027年建成后接入京津及冀北电网,承担调峰、填谷、调频及紧急事故备用等任务。

  回忆这台“大家伙”的问世,蔡辉不禁想到了团队一起攻克难关的日日夜夜。自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,蔡辉始终在盾构机生产设计一线工作,精通盾构机设计、组装、调试各类技术,并带领团队先后完成多个重难点项目,成功攻克多个技术难点。2020年,国内首台高压水力耦合破岩TBM“中铁618号”成功应用于福建省龙岩市万安溪引水工程,中铁装备集团为表彰蔡辉多年来为盾构机事业作出的贡献,特以“蔡辉号”命名该台盾构机。

  2020年1月,蔡辉调任中铁装备集团天津公司。在工作中,他与“国之重器”一同成长,并磨砺成为一名全方位、复合型的“多面手”。未来,蔡辉表示将继续带领团队在盾构市场开拓、研发技术、工艺提升等每个方面冲击新的挑战。

  2024年2月3日,津静市域(郊)铁路首开段工程精武主变电所一次性送电成功,为该线路后续开通打下坚实基础。在喜悦的人群背后,有一个忙碌的身影一直穿梭在项目重点点位间,他就是陈云。

  2015年6月,中央、国务院印发实施《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》,将交通一体化作为协同发展的“先手棋”。在此战略背景下,陈云在市域铁路建设中勇于创新和尝试,通过与清华大学、北京交通大学等单位合作,探索出一条具有天津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,为市域铁路与地铁线路“两网融合、相互连通”提供了技术基础。

  “这条约13.4千米的津静市域(郊)铁路,连起了天津市区与远郊区静海区,将有效引领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及静海区经济社会跑出‘加速度’,助力打造‘轨道上的京津冀’。”陈云说道。

  陈云(右一)在津静市域(郊)铁路车厢内进行技术沟通(央广网发 天津轨道交通集团供图)

 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提出十周年,越织越密的轨道交通线中留下了陈云奋斗的足迹。“如今京津冀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备通达,我将继续秉承天津轨道绿智赋能的创新发展理念,通过基础设施‘硬联通’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助力,为打造人民乐享的轨道交通生态圈贡献自己的力量!”陈云看着正在加紧建设的津静市域(郊)铁路,眼中闪烁着无限憧憬。

  在位于天津港的全球首个“智慧零碳”码头——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旁,往返世界各地的货轮络绎不绝,满载货物的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穿梭如织,一片繁忙景象令人欢欣鼓舞。

  “登高爬梯、风吹雨淋。”杨荣对传统码头上的工作场景记忆深刻,这促使他有了要让天津港码头建设全流程自动化的“小目标”。2019年,杨荣组织动员30余家参建单位边建设边研发,相继攻克了13项世界性的技术难题,形成76项发明创新。2021年10月,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正式投产运营。

  “那时候办公楼尚未建成,大家经常在临时搭建的集装箱房子里通宵做论证和测试,累了就席地而睡。”杨荣说道,如今,看着1100米场码头岸线旁,全球首个真正基于AI的智能水平运输管理系统、全球首个实现车路协同超L4级无人驾驶在港口规模化商用落地;全球首个码头运营全过程零碳排放,实现绿电自发自用、自给自足;3个2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可满足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舶的靠泊和作业……杨荣深感欣慰。

  “‘黑科技’带来了高效率。码头提送箱在港作业时间减少26.2%,远洋干线%。”杨荣介绍说,新的一年,公司将志在万里,勇攀高峰,充分的发挥港口“硬核”优势,提升自身综合服务水平,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、绿色港口,为助力天津港争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港口排头兵贡献力量。

  山水相连的京津冀,十年来携手共进,三地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,促进了区域整体发展水平,同时也为高科技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。毕业于南开大学的刘昭便在此过程中,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与遐想,迈入了经纬恒润中央研究院的大门。

  经纬恒润中央研究院是经纬恒润战略性事业部,集合在此的经验比较丰富的行业专家与潜力无限的应届人才,进行着网联复杂软件系统、车载操作系统、汽车电子工艺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攻关。随着事业发展,经纬恒润对于产业外溢和创新人才的需求强烈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持下,经纬恒润将发展目光聚焦在了天津。

  2019年,曾在公司北京研发中心工作的刘昭带着7个人来到天津接着来进行研发工作。“现在,天津研发中心已经有1500多人了,同时我们还与天津大学、南开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,依托北京、天津优质人才资源,在京津双城实现了产业链接、一同成长。”刘昭说。

  大风凛冽的港口码头、轰隆的车间、科技感十足的研发基地、头脑风暴的会议室……都留下了刘昭奋斗的身影。一个个大项目的研发签约成功,为三地乃至更大区域的科技发展注入活力。

  刘昭觉得还有很多目标没有实现,未来,他想要继续让企业汽车电子产品线的科研成果在京津冀三地“开花结果”。

  在天津滨海高新区信创海河实验室内,王文竹紧盯电脑屏幕上快速滑动的代码行,用心寻找潜在的系统漏洞。

  作为信创海河实验室基础软件部技术负责人,同时也是openKylin(开放麒麟)开源桌面操作系统的主要执行人之一,他正带领团队致力于RISC-V操作系统的研发和版本发布等工作,为构建这一“国之重器”贡献技术力量。

  “我们团队每个人都积极出谋划策,当一个人有好的想法时,我们不分昼夜地开展研讨和头脑风暴。”王文竹说。目前,团队共发布7个RISC-V操作系统版本,系统在openKylin官网的下载量已接近10万次,被许多企业、机构和科研院校使用。

  因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从军经历,以及对信创领域广阔发展前途的青睐,王文竹博士毕业后就一头扎进信创领域“披荆斩棘”。“在国防科技大学的学习使我掌握了计算机科学专业相关知识,从军经历使我养成了严谨的工作态度、强烈的责任心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,这对科研工作有很大帮助。”王文竹表示。

  信创海河实验室作为信创技术自主创新重要源头,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和平台,这给像王文竹一样的高层次人才吃下“定心丸”,专心攻关技术难题。“未来,我期望我们的操作系统能够走进千家万户,为我国自主信息技术发展贡献力量!”王文竹说道。

  近年来,我国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,氢燃料电池技术愈发受到大家关注,被称为氢燃料电池之“肺”的氢燃料电池车用空压机则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
  “读博时,我曾参与相关控制器的研发,并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。”2018年,张前开始做燃料电池空压机控制器研究开发工作,并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春风,于2019年来津成立公司,专注于氢燃料电池空压机控制器的研发生产。

  “那时国内已经成功制造出氢燃料电池空压机,但其控制器关键技术完全国产化进程仍步履维艰。”张前回忆道,他与同事看准氢能发展前景,决心攻下这块“硬骨头”。在屡败屡战中,他们攻克了关键技术,实现了控制器国产化从无到有的突破。2022年北京冬奥会实现“碳中和”承诺,1000多辆氢燃料电池车投入到赛会服务中,其中搭载张前公司生产的空压机控制器的车辆有700多辆。

  随着全球掀起氢能热潮,科学技术创新层出不穷。张前正在不断思考未来发展趋势——立足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,充分的利用北京科学技术创新优势和河北配套产业链,打造研发技术、产业培育、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研发制造型高科技企业。不过,他依然如六年前一样信心满满:“干就完了!”

  每一个坚守科研的日夜,每一次攻破难关的时刻,都是创新突破的回响。放眼津沽大地,创新创业氛围持续高涨,人才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。未来,天津将坚定不移优生态、耕沃土、搭平台,与人才相向而行、相互赋能、彼此成就,让人才“春雨”持续滋养这片土壤,创新之花不断生长,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
  随着一批批科创人才的涌现,天津正逐步成为科学技术创新高地,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。在“津彩”舞台上,每一名科创追梦人都绽放出耀眼光芒,共同书写着属于天津的辉煌篇章。